•  夏至
  •  永泰风景3
  •  永泰风景2
  •  永泰风景
  •  水天一色
  •  梯田丰韵
  •  大洋洋尾寨
  •  云顶天池
当前位置: 永泰新闻网>今日要闻> > 正文
【永泰红色史迹】永泰这个村“红”到发紫!
2021-05-30 08:00:00 林璐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手机版

永泰是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深厚。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有数以千计的优秀儿女投身革命,浴血奋斗,慷慨捐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此,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永泰红色史迹》专栏,深入挖掘永泰红色史迹,红色人物以及各地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我县上下齐心协力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良好风貌。

今天我们要带大家走进的就是洑口乡紫山村,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红色文化。

巍巍紫山  薪火相传

洑口乡紫山村位于永泰、德化、仙游三县交界处,是永泰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紫山在历史的长河中,沧海桑田,形成了两座高山,一座是有形的巍巍紫山,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创造了不朽的功业;还有一座无形的高山,那就是“紫山精神”这座高山,它更加高大,更加坚挺,永立人们心间,不断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紫山有两个红色革命遗址,是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也是年轻者成长的精神家园,其中之一便是龙山堂。

龙山堂,始建于宋庆历3年(公元1043年),重建于1740年,为闽赣省委旧址。龙山堂总用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1935年,中共闽赣省委、苏维埃政府机关曾在此办公。

▲闽赣省委旧址

龙山堂,共有两落和一个大埕、一个水池,气派壮观。一厅八扇主房,加横厝,木结构,人字形斜屋顶,盖瓦片。各落台阶九层,石砌技艺精巧。大厅上挂有鎏金楹联。主屋两间正房改成闽赣省委纪念室和闽中游击队革命活动纪念室,是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5月上旬,闽赣省机关和军区第一团退至紫山这块红色土地,在结束历史使命的同时也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紫山、碧石等地的群众积极参加地下活动,投入支前运动,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洑口乡退休教师、老党员杨良和:1935年5月,闽赣省工作团和武装部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德化水口,当时他们在那个地方可以看到紫山那一座山,高峰突兀,再翻看地图,发现紫山连接了德化、仙游、永泰三县,所以就登上紫山去打游击。

屡遭挫折的闽赣省工作团和武装部队渡过大樟溪上游来到紫山,又遭到德化、仙游、永泰三县国民党保安团的围追,300多名干部、战士被围困紫山。

洑口乡退休教师、老党员杨良和:当时刚好有一个紫山龙山堂人,他带着闽赣省工作团和武装部队抄近路上了紫山。闽赣省委的部队,就在龙山堂的祖厝、顶厝和小树林里宿营。

面对着敌人的围困和革命队友的叛变,省委工作团全体战士奋力抗击,在激战中,省委工作团当场牺牲20多人,被捕10多人,只有钟循仁、杨道明等9人隐蔽在大森林中未被敌人发现。敌人将紫山包围得水泄不通,钟循仁与杨道明等人商量后,决定夜晚向永泰方向突围。几经辗转后,陈长青等7人选择回到江西老乡,钟循仁和杨道明则来到闇亭寺出家为僧。至此,闽赣省的革命力量活动结束了,但在紫山却点燃了革命的星火。

1941年至1949年,闽中游击队黄国璋、林汝楠、苏华、毛票等人隐蔽在紫山、溪里、碧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紫山人民积极为游击队转运各种必需品,帮助引路、望风和报信。紫山、吉坑两村共有300多名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年轻力壮的上前线送粮食,老人小孩在家里望风送情报,准备物资,为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到解放前牺牲的烈士有:杨信铨、杨银树、杨起梅、杨铨庭、杨文隆。有诗赞云:军民同心闯难关,志如紫山入云端。面对淫威不屈服,敢将“三山”都推翻。

洑口乡退休教师、老党员杨良和:在紫山革命历史长河中,它形成了两座的高山。一座是有形的巍巍紫山,养育了紫山的优秀儿女,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座高山是无形的,它是紫山革命精神这座高山,这座高山更加得高大,更加坚挺,它一直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紫山人,去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革命薪火相传永续。回顾我们党艰苦创业的历程,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业绩。今后,紫山村的人民将继续秉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续写佳话,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永泰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永泰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永泰新闻
    [更多]国际新闻
    [更多]国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