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江泽民同志专门就做好调查研究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明确了要深入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水平。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组织了18个调研小组,走访了22个省、市和有关部委办,同4000多名同志座谈,是当时党内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党中央确定了20个重点课题,组织了36个部门和单位进行研究,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62份调研报告,参加座谈会人员达20072人次。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了12次会议,听取课题组汇报,在涉及医疗改革方案制定时,他多次赴基层调研,了解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改善、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配备等问题,真正做到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发展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关注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强调调查研究要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坚持人民至上、恪守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要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他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听取贫困地区群众意见,完善扶贫思路,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并不断推进扶贫工作,群策群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17年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考察,到宁夏弘德村看望回族村民,到广西毛竹山村走进葡萄种植园同农技人员和村民交流……正是这些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党中央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监督问责。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先后调研7次;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到河南、甘肃考察并召开专题座谈会,注重发现问题的痛点、难点和堵点。2020年,他在浙江宁波舟山港考察返京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可见,调查研究要把脉问诊、直击要害,找准根源和症结,提出“金点子”;同时,要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解决情况的跟踪问效,定期对调研对象、调研问题进行回访,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否则,调而无研、研而无果,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心,也会失信于民。 坚持系统思维、注重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坚持系统思维,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把握整体、抓住要害,又不失原则地采取有效方法来处理问题。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只有运用系统方法,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更好地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