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
  •  永泰风景3
  •  永泰风景2
  •  永泰风景
  •  水天一色
  •  梯田丰韵
  •  大洋洋尾寨
  •  云顶天池
当前位置: 永泰新闻网>专题>主题教育> > 正文
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彰显人民至上
2023-07-20 18:05:00 王道勇来源: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手机版

“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近年来,浙江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深化拓展,推动“浦江经验”从点位到线面、从场景到全景、从一县之策到全省实践,将以“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这一经验持续发扬光大,解决了大量群众关心的实际利益问题,夯实了党的基层基础,改善了干群关系。“浦江经验”已经成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典范之作。

“浦江经验”通过创新和推广信访方式,直面信访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过程中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理念。马克思指出,凡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目的的社会,就是崇高的;反之,为了某种纯粹的外在目的而牺牲人的发展的社会,就是“鄙俗”的。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信访是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呈现形式。2003年,习近平同志首创省级领导下访接访的先河,带领省直部门和市县领导到当时信访问题最为突出的浦江县进行下访,并亲自接待9批20多名来访群众,解决了20省道改造工程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示范引领下,二十年来浙江省、市、县三级领导共通过干部下访疏导化解20余万件信访事项。事实表明,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必须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从解决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着手,努力推动实现发展由全体人民共享。

“浦江经验”通过创新和推广基层治理模式,在夯实社会基层基础中彰显人民至上。“浦江经验”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推行各级领导干部下访,不仅使人民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保障、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而且将基层治理中“你”和“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最近二十年来,浙江省先后制定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规定省级领导每半年下访1次、市级领导每季度下访1次、县委领导每月接待群众来访1次,开展“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改革,将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与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融为一体,形成基层治理的完整闭环,提供了以信访工作改革为牵引,带动社会治理全面提质增效和确保社会大局长期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浦江经验”通过创新干群互动模式,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彰显人民至上。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持续关注下,浦江接访后的两年内20省道浦江段拓宽改造工程完工,一封盖有浦江西部山区97个村民委员会印章、代表沿路20多万村民的感谢信寄到习近平同志手中。“省委书记与97个印章”的故事启示我们,“浦江经验”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它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以实际行动证明信访确实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浦江经验”通过将传统的科层制扁平化,通过领导干部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研究问题、交流心声,不仅拉近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且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心意相通、气息相融,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史观。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是一切工作的目的。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需要静下心来、拿出时间精力,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浦江经验”提出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做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深入基层一线,往矛盾窝子里钻,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通过民呼我应、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实际行动和制度安排,把各项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窝里”,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我们党的“人民性”这一永恒的价值底色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永泰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永泰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永泰新闻
    [更多]国际新闻
    [更多]国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