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30日,哈佛大学教授宋怡明、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等40名专家学者深入永泰各乡镇调研历史文书工作,旨在挖掘民间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永泰县山多林密,自明代起就有经营山林获利的传统,大量具有产权凭证意义的契约文书因此诞生,留下众多的历史样本,调研活动中,专家学者一行深入永泰县梧桐镇坂埕村兰亭宫、雁塔山、菜篮宫文创馆以及春光村三爷宫、白云乡竹头寨、丹云乡赤岸村等地,并对多处民间宫庙进行田野调查。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每到一处都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碑刻、民间契约、诉状、家谱等文字资料,并现场翻阅了族谱、旧籍古书、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通过解读文书样本,从民间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探索不同时期乡村社会的生活逻辑,进而加深对中华文明共同体的认识。 哈佛大学教授 宋怡明:“我个人认为永泰文献保持着原生态,还可以和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居民链接起来,学术价值特别大,通过这些文献,我们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上用的东西去讨论研究,这样会让我们从民间的角度去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永泰文献的原生态性,对保存如此完整且数量大的民间契约文书,他们纷纷表示,和普通的博物馆、档案管所藏的文书相比,永泰文书具有较好的原生态性,具体体现在归户性方面,即这些文书大多数自始至终都保存在老百姓家中,这不仅可以看到家族的力量与政府的管理,也可以窥见当地的山川风貌、农田水利,文献的研究价值大。 哈佛大学教授 宋怡明:“永泰文献的研究价值不在于它典型不典型,而是在于它文献的状况,这个相较于典型性来说我觉得更重要。所以我不但觉得永泰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地,也可以作为民间文献研究的实验室。” 据悉,2016年至2022年底,厦门大学历史系在永泰县“村保办”等单位的协助下,已扫描收录到各类契约文书5万余件。这些珍稀文献大多在乡村现场收录。据介绍,目前永泰文书已经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计划至少出版300卷。2022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以《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为题名,将永泰文书列入《八闽文库》第2辑,先行出版50册。 下一阶段,永泰县将继续联合哈佛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入各乡镇、村居,全面挖掘永泰历史文书资源,对历史文书进行修复、扫描和编研利用。 同时,争取上级档案部门支持,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扩大历史文书保护成果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