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物什记录着荣辱兴衰,条条弄巷掩不住阡陌书香,永阳古城登高山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15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1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有300多座历史和传统风貌建筑。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古迹,甚至每一个旧物件都有故事,这也是永阳古城的魅力之处。 沿新安巷深入不到数百米,就能看到世科里、干氏私塾、观音亭、大书第等古建筑共同书写这古城充满文化韵味的历史,记录这里曾经无数学子的理想与抱负,“一条新安巷,文武两状元。”这是一句永泰人都耳熟能详的谚语,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一座历经时间考验的建筑矗立其中,它就是景行书院,被称为古城启蒙教育的发祥地。 景行书院前的广场上,古朴的三状元坊树立在书院门口,它是为纪念宋代永泰七年连出三元科举盛况而建的,广场一侧的仰止楼下有二十一层台阶,俗称“二十一层崎”,它们寄托着期冀学子步步登高的美好祝愿。 景行书院,俗称学堂里,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县令王作霖倡建,“景行”取意孔子《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书院总占地面积917平方米,从前往后有3进,共计21个房间。 书院内建有一座青石小桥,这是古城内仅存的一座古桥,也是书院里的点睛之笔,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桥下是一个半月形池冸,意为“泮宫之池”,是作为官学的一个标志。 永泰人把尊师重道刻在了脑门上,每天上学都要仪式感满满,“泮池” 在旧时书院被上学的学生们当做整衣镜,保证面见师长时仪表端正,桥下的石头也别有门道,为防止学生逃学特地设计了“响石”,充满巧思和趣味。 书院两侧设“秀才考房”,走至尽头就是整个书院的主体——学宫,曾几何时,书院遭受损毁,仅留存有通往书院的石板路、石桥、主楼和部分偏房。2019年9月,我县启动登高山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改造修缮工作,对景行书院进行修缮重建,这是目前福州市唯一一个在原址上修复重建的书院。 修缮过程中,匠人们坚持 “修旧如旧”的原则,遍访当地原住民,根据老一辈人的记忆对书院进行复原,重修后的景行书院整体格局开放美观,并将古厝传统功能与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书院主体学宫再次发挥了它传道授业的作用,被重新启用作研学、宣讲等活动场所,充分践行了我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道”,彰显着自强不息的闽人智慧。 “问天下状元几见蝉联三度,愿永阳学子都将鹰扬四方。”景行书院的新生也是希望我们永阳学子能够发愤图强,自信自强,继承祖辈的丰厚精神遗产,创造新辉煌,将永泰悠久的书院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