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们在三洋人民文化宫交流 近年来,永泰县同安镇洋中村勇担使命,紧握“跨村联建”的金钥匙,深化“建强堡垒”专项行动,创新推行“1+6+N”(即1个中心村党委+6个党支部+为民践行N项实事)片区运行机制,驱动三洋片区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因成效突出,洋中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眼下,位于洋中村的三洋人民文化宫里热闹非凡。书页翻动声、观影欢笑声、茶香论道声此起彼伏。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经过修缮焕发新生,不仅保留了原有风貌,更成为村民学习、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 “我们洋中村这几年做得非常好,道路也宽了,还推出积分制兑换礼品,我们都有参与,现在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们很满意。”村民鲍炳英开心地说道。 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背后,正是三洋中心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与“1+6+N”组织架构模式的创新实践。该模式有效促进了洋中村与联坪、洋头、坂头、洋尾、三捷等五个周边行政村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安镇洋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鲍华安介绍,三洋片区历来有抱团发展的传统,之前几个村共同投工投劳修建了三洋文化宫,又一起捐资办起三洋中学,修建道路等。在这些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部分村民思想不够统一,资金缺乏等。成立三洋中心村党委之后,能更好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村民在思想上统一起来,同时,可以依托组织整合上下资源。 以“红色引领”为抓手,搭建交流“新平台” 随着村民思想的统一,洋中村持续深化“红色引领”,强化班子建设,规范活动阵地,确保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跨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构建起“一核多元”的服务体系,红色力量被有效激活。庄寨志愿服务驿站的成立,更是完善了“党支部+庄寨”模式,推动治理与服务水平双提升。 “我们通过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并在节假日开展文艺表演,联合各村的党员开展党日主题活动等,增强我们党员的凝聚力。" 鲍华安说。 红色力量的汇聚,为洋中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集智聚力”则成为洋中村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近年来,洋中村积极探索“党建+乡贤”模式,通过挖掘本土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在产业帮带、反哺桑梓、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乡贤们的带动下,洋中村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还激发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如今,洋中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据鲍华安介绍,在三洋中心村党委带领下,洋中村积极发挥乡贤作用,捐资修葺三洋文化宫,完善村基础设施,进行房屋立面改造,打造美丽庭院,带领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同时,发挥三洋文教理事会作用,进行奖学助教,对成绩优异的教师、学生给与奖励,并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人才驿站,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 以“发展共赢”为突破,绘制振兴“新画卷”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村民参与度的提高,洋中村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发展共赢”的目标引领下,洋中村正逐步实现着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在推动村党支部建设的同时,鲍华安带领村“两委”认真谋划,建立健全三洋中心村党委联席会议制度、议事决策制度,打破村际壁垒,解决跨村难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洋中村实现了特色种植、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集体经济显著增收。 在“1+6+N”模式的推动下,三洋片区正逐步构建起“庄寨+研学、庄寨+旅游、庄寨+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体系。2023年,洋中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这不仅是对“好班子好班长”的最好诠释,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抹璀璨亮色。 今后,洋中村将依托党组织优势继续打造本土米食产品知名度,办好具有三洋特色的赶圩集市,打造好庄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壮大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腰包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