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赤壁天门山周边地块的溪洋分片用17天率先全面完成163.5亩攻坚任务,成为全镇首个完成全部征迁任务的分片区。 夯基垒土——党员干部筑起"同心墙" 2023年溪洋村创建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时,作为葛岭镇的“老征迁”,党员干部温治校同志主动请缨前往溪洋村开展征地工作,把临时党支部建在阵地上,成为了溪洋村第一书记。两年来,他用丰富的经验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村民群众的信任。百日攻坚行动的“号角”一吹响,他立即响应号召,再次主动扛起了征迁工作的重任,快速召集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屋头。每到一户,他们都把项目落地的意义和政策结合进村民的实际情况,掰开揉碎分析解答每一个顾虑,利用前期积累的良好群众关系,在5天内就实现入户动员全覆盖,为征迁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要用‘真心’换‘征心’,以‘暖心’赢‘顺心’。”这是溪洋分片队伍每个人都牢记在心上的宗旨。溪洋分片本次县攻坚任务本只有13.5亩,作为负责人的林伟副镇长与陈书阳副镇长同攻坚小队成员进行会商后,主动向指挥部请示要“自加压力”,增加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研究基地与溪洋安居工程项目地块合计150亩任务,为溪洋村“征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群众“征得”更好的生活空间。17天来,涉迁区域内群众的诉求多种多样,给征迁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溪洋分片队伍建立了“农忙优先、征迁错峰”工作机制,实行全天候弹性征迁。利用村民归家餐后时段开展“院坝夜谈”、待村民完成农药喷洒作业后组织征收丈量,既保障了全村青梅生产正常推进,又大幅提升了征地测量的工作效率。 “岩前桥接头坑洼大,拉化肥的板车很费轮胎”“想在文埕湾支个摊,卖点梅子酒贴补家用”“洪山大桥石板裂得能塞拳头,骑车像走梅花桩”揣着笔记本入户的小队成员,唠家常也不忘记下了9件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详实的村情民意台账。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诉求,经过攻坚小队的认真研判,逐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项目。让群众看见“情意”,取得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添砖加瓦——社会各界共绘"家园图" 乡贤的“敲门砖”。历史遗留的地界模糊、权属不清问题“剪不断理还乱”。溪洋分片队伍充分发挥乡贤人地两熟、有威望的优势,巧妙化解“地界官司”。邀请乡贤老人“汪老爹”与村民小组组长组成“润心调解团”出面协调,创新性地提出“项目先推动,边界慢慢理”的破题思路,将争议补偿款暂存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共管账户”,优先保障项目快速顺利推进,而后组内再自行讨论分配方案。“汪老爹发话,大家都认账!”原本争论不休的组员纷纷达成共识。 群众的“同心漆”。面对“犟脾气”村民,溪洋分片采取“姻亲劝长辈、同辈劝兄弟”的亲情工作法,发动其在县城务工的子女以及担任村干部的堂兄轮番劝说,讲清形势、讲透政策、讲明道理。在院前的老梅树下、灶台的烟火气里,干群双方用掏心窝子的话解开千千结。一场“青梅煮酒亲情会”过后,村民当晚便爽快签字。一纸协议,写满的是对未来的托付。 企业的“暖心瓦”。“青梅还挂在树上呢,能不能等摘完了再动工”“索道下站点包含了一段漂流艇运输便道,旺季马上来了可怎么办”,面对被征收户对青梅收成的担忧和天门山景区企业对漂流项目旺季运营的焦虑,溪洋分片主动搭建协商平台,促成了一场特别的“三方会谈”。索道项目徐老板主动承诺,等乡亲们收完青梅再施工。同时,与天门山景区企业达成默契:征收后运输便道暂不封锁,优先保障漂流旺季项目正常运转,待双方协商好新路线再动工。 星火相传——跨片支援点亮"万家灯" 溪洋分片队伍完成攻坚任务后,随即带上“溪洋工作包”,分为两拨队伍,由“自家田”转战“邻家地”,力争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进”。 尖兵驰援。是溪洋第一书记,也是赤壁村包村工作队队长,温治校同志在全面完成溪洋攻坚任务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到赤壁分片的攻坚工作中。他敏锐把握当前青梅农事规律,带上资料穿行于阡陌中,趁着农户闲暇时叩开一扇扇门扉,厘政策、解心结、促签约,为赤壁分片征迁任务倾注能量。 汇合作战。按照镇指挥部划分,溪南分片与溪洋分片同属于溪洋溪南攻坚小队。在溪洋分片任务完成之际,分片负责人林伟副镇长和陈书阳副镇长提前部署,3月25日起便提前安排成员们分批次奔赴溪南分片汇合,紧盯剩余任务共同并肩作战。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以攻坚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征地政策再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全力以赴争取最大的民意支持。 溪南分片三天连创佳绩,3月24日8.3亩,3月25日单日突破15亩,26日再传捷报19.69亩,呈现了势如破竹节节胜的态势。这场协作,既展现了重点突破后"传帮带"的集群效应,更印证了"经验共享"的燎原之势——当先锋经验化作可复制模板,当单兵突进转为集团作战,星星之火终将以燎原之势照亮整片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