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
  •  永泰风景3
  •  永泰风景2
  •  永泰风景
  •  水天一色
  •  梯田丰韵
  •  大洋洋尾寨
  •  云顶天池
当前位置: 永泰新闻网>国内外资讯>国内> > 正文
全国防灾减灾日特别策划 专家解读:如何科学应对地震后次生自然灾害?
2025-05-12 18:18:00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手机版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冲作客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葛泰佚摄

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近日,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冲作客人民网,针对地震灾害链的特点、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解读。

“主震后群发滑坡”作为典型的地震灾害链表现,真实存在且极具威胁。许冲指出,地震发生时,强烈的地面震动不仅会直接触发部分滑坡,更会在大量山体上留下隐患——岩体被震裂、坡体结构被破坏,许多斜坡虽未立即失稳,但已接近临界状态。一旦震后遭遇强降雨、余震,甚至冰雪融化等外力刺激,这些“被松动的山体”就可能集中滑坡。

对于生活在地震次生灾害高风险区的公众,许冲建议。地震发生后,山区群众要高度警惕滑坡、落石、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切勿立即进入山谷、靠近陡坡或河道;提前熟悉当地的避难路线和地质灾害风险点,震后严格听从应急广播和指挥,有序转移;日常应准备好包含饮用水、手电、急救包、收音机等物资的地震应急包,以便在通信中断时开展自救互救;同时,要建立起“灾害链”思维,认识到地震的危害不仅限于震动,更要警惕震后的山体失稳、洪水堰塞等“链式反应”,以科学防灾、有效避险。

在谈及我国地震减灾体系时,许冲建议,未来,应重点建设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实现“震—滑—涝”等灾种联动感知与响应;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将应急预案、避难设施、培训教育落实到社区和村庄;推动系统性防灾教育,提升群众基本的风险识别和避险能力,实现“从抗灾向减灾”的战略转变。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永泰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永泰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永泰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永泰新闻
    [更多]国际新闻
    [更多]国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