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1438d00c775c8bc393a70300a55f5c 在永泰县,青梅产业正因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焕发新生,曾经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逐渐向标准化、优质化转型,产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技术遇冷 “吆喝百遍”不如“市场一动” 永泰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乡村产业科科长张延晖,被梅农亲切称为万能的张博士,他是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青梅老树矮化技术指导,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你看这一片的果,基本上还能达到直径2.6厘米以上,内膛果直径只有2.3厘米。所以我为什么说,让梅农们去做内部修剪,‘开个天窗’把阳光引进来。”张延晖指着果树解释道。尽管技术道理讲得透,但起初响应者寥寥,“以前我们农业农村局发通知搞培训,很多人不愿意来。他觉得听完课以后,我还在按原来模式去做。”张延晖坦言。青梅作为耐贫瘠的经济作物,即使疏于管理也能结果,只是果小、产量低,梅农们缺乏主动求变的动力。 政策撬动市场 差价催生“刚需” 2021年,永泰县人民政府出台《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引进两家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直径2.6cm以上手采规格青梅连续三年稳定在3.0元/公斤保护价,与1.6元/公斤的竿打统货,形成明显价差,“我们农业农村局在这边吆喝一百遍,不如企业一斤涨一毛钱!”张延晖深有感触地说,这实实在在的价格杠杆,瞬间让技术培训,从“可选项”变成了“刚需”,梅农们敏锐地意识到提升果品规格,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前年可能就来了一两百人,去年一下增长到五六百人。甚至有人已经主动把培训老师请过来,帮他们再去做指导了。” 从抵触到主动 梅农心里有“奔头” 巨大的市场价差彻底改变了,梅农们的观念和行动,曾经对砍枝改良品种心存疑虑的他们,如今积极推进果树矮化和手采作业。在永泰县葛岭镇万石村,梅农林必昌开始积极改良品种,对老树进行砍伐和改造,他表示,老树太高、产量低、果实小,必须进行品种更换。永泰县城峰镇汤洋村的梅农张福震也深有感触,“果树栽得好,结的果好,这个厂家也满意,我们收购的价格也比较好。”对美好收益的向往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干劲。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产业迈入“快车道” 在“优质优价”这一核心标准的引领下,永泰青梅产业迈入“快车道”,龙头企业以优价收购好果,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起小农户与大市场形成了正向循环,“现在有些技术的推广,就是要靠市场来引导。”张延晖总结道:“科研单位和农业农村局就是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梅农们需要了,那我们要立即跟上去服务。”政府搭台、市场引导、科技支撑、农民主体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2025年,永泰青梅的手采率达90%以上,直径大于2.6厘米的优质青梅占比70%,永泰青梅正以崭新姿态,书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