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火云散,蝉声鸣树梢",6 月 29 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传乡土文脉,筑善治根基" 乡村振兴促进团赴永泰县西安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考察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成果,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实践路径。 在乡村振兴指导员车老师带领下,实践团首先参观养猪合作社。据了解,该村引入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通过木屑与菌种的协同作用,将猪粪无害化分解为有机肥,年产出量达 200 余吨,全部用于李梅、油茶种植。猪舍内通风、温控系统完备,全程无异味排放,形成 "养殖 - 有机肥 - 种植" 的闭环生态模式,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养殖样板。 在 200 亩李梅园基地,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运作。"李梅鲜果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蜜饯、果酒,核仁还能榨油,深加工后产值提升三倍以上。" 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李梅产业已形成完整价值链,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实践队员现场参与采摘体验,直观感受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活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卢玉胜的带动下,西安村打造 3000 亩油茶种植基地,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实现 "村民务工 + 年末分红" 的双重收益。在油茶粗加工厂,剥壳、烘干、榨油等设备高效运转,年加工能力达千余吨,加工废料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山林,形成 "种植 - 加工 - 废料利用" 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据统计,2024 年该村油茶产业收入超 500 万元,昔日荒山已变身村民增收的 "共富林"。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当地产业负责人、农户深入交流,从生态养殖技术到特色农产品加工,从产业链构建到品牌化发展,全方位了解生态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发展内涵,也坚定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团队成员表示,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更多乡村实现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提供参考。 据悉,此次调研是福建农林大学 "乡村振兴实践课"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地联动、实地研学的方式,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对接,为探索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文:福建农林大学“传乡土文脉,筑善治根基”实践队唐艺璇 图:福建农林大学“传乡土文脉,筑善治根基”实践队林健强、周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