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
福州七所学校内迁永泰
文山女中党支部举起抗日救亡大旗
编者按 山城永泰,由于地理位置上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支撑福州抗战的后方基地和沦陷区人民的庇护所。永泰人民与福州抗战前线同呼吸、共命运,为全民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特别推出《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专栏,以丰富的图文,记录真实的抗战史。它们是揭露战争暴行、捍卫历史真相的关键史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力佐证。 全面抗战爆发后,福建沿海形势紧张。1938年3月24日,日军飞机首次空袭福州。4月底,国民福建省政府机关开始内迁永安,福州沿海各地学校和部分政府机关也纷纷疏散至后方。据文献档案记载,从1938年至1943年,福州先后有7所私立学校迁到永泰继续办学。这些学校是:青年会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初一至高三12班近600名学生,迁台口上街)、格致中学(初一至高三12班500余名学生,迁城关福善庵、公爷庙)、文山女子中学(初一至高三6班200多名学生,迁城关小东坑原育德女子学校)、光复中学初中部(12班共500多名学生,迁葛岭半巷)、长乐培青初级中学(共100多名学生,迁清凉北斗村文行厝)、黄花岗初级中学(学生约200名,迁葛岭方广廨院)、三山中学初中部(师生共300余人,迁葛岭花厅和墓头园)。这些学校共有师生以及职工、家属达数千人。作为福州外围的战略缓冲带,落后、闭塞的山城敞开胸怀,给予包容和接纳。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迁学校才返回原址。永泰为延续我省教育的火种,培养救亡图存所需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939年,福州私立格致中学全体教职工在永泰临时校舍合影 1939年,长乐培青初中与永泰同仁初中在清凉北斗村文行厝联合办学 1941年,黄花岗初级中学迁来永泰葛岭方广廨院办学(摄于20世纪80年代) 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在永泰期间,文山女子中学党支部组织这些青年女学生开展活泼多样的革命活动,成为福州学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活跃力量。他们通过演讲、办墙报、教唱革命歌曲、演出进步歌剧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及前线军民抗敌事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行径。他们还联络格致中学等其他学校学生和永泰青年,开展集会、游行,组织前线慰问团等。他们团结凝聚人心,支援抗战大局,播撒爱国种子,展示了青年女性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 文山女子中学党支部成员合影(前排左起舒诚、郑君玉、张聪敏;后排左起张徽、杨瑞玉) 1941年4月福州沦陷后,文山女子中学高三班提前进行毕业考试,党支部书记郑君玉、宣传委员杨瑞玉等服从党组织安排,放弃到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带领学生党员赴南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撰稿人:陈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