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
抗战时期的永泰大樟溪
成为战时黄金运输线
编者按 山城永泰,由于地理位置上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支撑福州抗战的后方基地和沦陷区人民的庇护所。永泰人民与福州抗战前线同呼吸、共命运,为全民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特别推出《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专栏,以丰富的图文,记录真实的抗战史。它们是揭露战争暴行、捍卫历史真相的关键史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力佐证。 1938年,日军封锁闽江口。为防日寇舰船入闽,在长乐洋屿抛石沉舟,封堵进港通道,闽江外海航线阻断。加之解放前福建没有铁路,如此一来,省外物资无法进入福州。好在当时莆田还没沦陷,于是靠水陆接力,外来货物船运至莆田,然后走陆路到永泰,再从大樟溪水路进入福州。 陆上人力货运有3条线:一是莆田涵江出发,一路翻山越岭,从岭路进入永泰城峰温泉村;二是从仙游北上进入永泰梧桐、赤锡;三是从莆田、福清经一都进入永泰塘前。陆上货物挑到永泰后,再由大樟溪货船运到福州(1938年春,县府派民工将永泰至塘前公路分段挖坑防止日军入侵)。如此水陆接力持续3年,直到福州沦陷。1938年5月省政府内迁永安后,永安城内人口骤增,军民生活物资供应空前紧张。由于闽江口和沿海被日寇控制,福州至南平的传统轮船货运线路中断,沿海物资转运至永安成为难题。也是通过水、陆接力的方式:南起莆田陆路挑运,经永泰城关,北上闽清,再沿闽江船运至南平转运永安。永泰城关到闽清的古道,自县城北门起,过清凉街,沿渔溪、村尾到淡洋,进入闽清。络绎不绝的挑夫每天往来于险峻的山路,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至闽清码头,再由闽清鼠船运往闽江上游,转运永安。 为保障战时物资运输畅通,闽江内河民船被编入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管辖。永泰民船编为第三战区第四队,成立永泰战时野外运输站,并在梧桐、赤锡、塘前和城关设立6个水陆运输转运站。永泰成了货物中转站,封闭的山城一时客商云集、货流相接,大樟溪成了黄金通道。永泰以另一种方式支援着前方抗战。(撰稿人:陈智国,部分资料由李剑、黄炳业提供) 解放前的永泰大樟溪船队 民国32年4月,福建保安六团向永泰大洋凤阳军民合作站代雇60名挑夫的公函 抗战时期,莆田至福州、莆田至永安的水陆接力运输线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