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
沦陷区民众避难永泰
火线救济支持抗战大局
编者按 山城永泰,由于地理位置上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支撑福州抗战的后方基地和沦陷区人民的庇护所。永泰人民与福州抗战前线同呼吸、共命运,为全民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特别推出《档案里的永泰抗战岁月》专栏,以丰富的图文,记录真实的抗战史。它们是揭露战争暴行、捍卫历史真相的关键史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力佐证。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沿海民众纷纷逃往内地。为应对战祸带来的难民问题,福建当局对赈灾组织及各地救济机构进行合并与改组,成立福建省赈济委员会,由省府主席陈仪兼任主任委员。同时制订《各县区赈济会组织规程》,地方慈善机关、团体均受县赈济会的监督指导。 1941年4月,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福清、平潭等县先后沦陷。面对蜂拥而至的难民潮,永泰县招待站和民间慈善团体迅速展开救济行动,对内迁学校师生、过境部队、沿海难民以及空袭受害群众给予一定的救济和资助。战时救助工作主要包括:难民口粮发放、疾病免费治疗、孤儿收容、死亡收埋、抚恤慰问等。据民国档案记载,1941年6月,永泰县赈济会发布通告,要求当地旅社、客栈对过境难民予以优待。通告附带一份“难民住宿客栈旅社各费价目表”,对房费、床费、汤水费、柴火费等进行统一定价。特别注明每间房、每张床“人数不限”,尽可能地为难民提供住宿便利。 民国30年6月,永泰县赈济会关于规范难民住宿费用的通告 为适应抗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难民的管理,1941年7月,国民政府发布《永泰县难民招待分站暂行组织规程的训令》,决定在“塘前、葛岭、岭下、梧桐尾、嵩口等处各设难民招待分站一所”,通过这些站点“收留过境难民,供给食宿并予疏散指导”。文件规定:“招待分站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管理员、勤务员若干”。由于这些站点是战时临时机构,主任、副主任都由县政府或当地官员兼任。例如,塘前站主任、副主任分别由警察局长和赤鲤乡长兼任,嵩口站主任、副主任由当地区长和警察所长兼任,“管理员、勤务员由正副主任抽调所属人员专责办理,不另支薪”。各站的工作也很明确:要设立登记簿,做好口粮等发放登记与统计;必须配备水、米等物资,确保难民有饭吃。特别强调的是,塘前站、葛岭站要详细检查过往人员的身上及行李,一旦发现奸细,立即扣留。同时,要求“各招待站主任应联合当地党、政、军、学校,向难民进行慰问和宣传,以增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激发其同仇敌忾心理”。 民国30年7月,永泰县政府关于难民招待分站暂行组织规程的训令 1941年9月,永泰县政府又发布训令,要求辖区各地上报应付战备的人力、财力情况以及发放难民救济金的数量。还部署了对招待伤兵、组织担架队、空袭损失统计以及粮食筹措等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要求将结果上报国民兵团书记室。然而,1941年正值福建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国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地方财源也濒临枯竭,政府的赈济能力可想而知。尽管困难重重,战时救济工作对于维持难民生活,支持抗战大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30年9月,永泰县政府关于抗战救济损失调查统计的训令 从这些档案记录可以发现,福州及沿海各县沦陷后,永泰这个层峦叠嶂的山区县,反而成为抵挡日寇入侵的“诺亚方舟”,进而形成福州、闽侯、福清等沿海地区难民及过境军队的重要中转站。与闽侯、福州毗邻的葛岭、丹云等乡村,因靠近城市、离家较近,且地广人稀、方便落脚,成为城里人拖家带口、投亲靠友寻求庇护的首选之地。在此期间,不少逃难的福州城里女子委曲求全,下嫁永泰当地青年。多年后,这些“城市媳妇”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痛心疾首,对日寇恨之入骨。(撰稿人:陈智国,部分资料由李剑、黄炳业提供) |